潘登:科研,享受在过程
文/刘书田

“其实我也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不敢说是清华优秀校友代表。”
现任上海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潘登笑着说。
一晃离校20年,由学生到老师,潘登走过了并不平坦的科研之路。

       1990年,潘登也走到了高考的十字路口。受毕业于清华大学的父亲的影响,潘登一直对清华情有独钟,并以全省第十五名的优异成绩顺利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
       “选专业的时候其实对工程力学了解不多,只能说在学习过程里,一点点培养起了对力学的兴趣。”在本科学习阶段,老师也给予了他很多帮助。
       潘登印象深刻的有一个教弹性力学的老师,他讲课基本不看教案,讲台上滔滔不绝,不照本宣科。“水平高,基本功扎实,令人佩服。”现在潘登也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他也会常常以自己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清华的老教授们给了我很多的启发。理论功底扎实,站在学生立场去考虑,敬业,有责任心。”
       本科毕业时,潘登有一个去国家开发银行工作的机会,但他不甘放弃自己的专业积累,于是选择读研,继续攻读工程力学系。在此期间他发现自己的兴趣并不完全在工程力学上,“那时的工科和现在不同,相比起在实验室做研究,更多的是做一些工程。”于是潘登在博士期间进行了新的尝试,选择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机械工程,更多地专注于计算机仿真等实验。
       “美国的博士主要是研究能力的培养,给我带来了不同的研究体验。”潘登说。对于博士这个词,他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博士不同于硕士,它是一种社会分工,也是一种荣誉头衔。我们很多人都能尊称别人为Doctor某某,却鲜有人用master某某来称呼人的。”选择博士道路,一定意义上便向科研之路迈出了关键一步。“博士的使命有两个,把对于科学认知推到新高度、新领域,和把现有的知识传播给更多人。”潘登说道。
       2005年,潘登结束了美国的博士与博士后生涯,将科研下一站的目光投向了日本。“日本东北大学材料科学非常好,如果说美国理论研究强,日本就是应用性研究高端。”于是潘登再次考虑了自己的科研方向,先后在日本东北大学金属材料研究所和国际高等融合领域研究所担任非常勤讲师与助教。
       “但我骨子里是个思想传统的人,一直想回到中国。”2010年,潘登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机会回到祖国,并且同年12月入选2010年度上海市“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次年10月入选第一批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并就职于上海理工大学。
       有人问潘登科研道路上的困难是什么,他说,“一个是做科研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带来挫败感。另一个是我不是最勤奋,也不是最聪明。”但是潘登认为, 每个人每天做的事只有两件,一是做判断,二是做选择。“能把这两件做好,也足够了。”
       目前潘登从事专业和主要研究方向是先进功能材料的纳米力学,并且带领自己的新能源纳米材料团队继续在科研道路上且歌且行。他说,好奇心与兴趣是支撑做下去的动力。 
       从清华到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再到日本东北大学,在科研的“苦海”里辗转多年,但对于潘登来说,清华才是孕育科研理想的摇篮。谈到清华8年时光最大收获,潘登说,“很多人问我,清华带给了你什么,其实不只是光环。我常和现在的学生讲,其实大家学的都一样,但关键是8年清华园氛围对你潜移默化的影响。总结起来就12个字——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行胜于言。”
       潘登坦言,其实他在清华成绩不太好,但是他没有放弃努力与思考。在问及毕业20年后有什么心得想留给清华学弟学妹们,他提出了两个关键词——珍惜和信念。
       “珍惜在清华的时光,用清华的传统来做一些事情,不管是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还是校训校风。这都是浓缩无数前人的智慧。”潘登继续道,“我对于信念的看法是,即使在没有看到希望时,仍然相信它是在你的前方。在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你仍然坚持。哪怕是有点‘轴’。”潘登觉得,不管你去做什么,正如他的科研之路一样,无他,只顾有兴趣,有信念,去投入。毕竟,Enjoy is in the journey,重要的是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