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从勤勉清华人到创新创业者
文/周缘

张永,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1990级校友,苏州问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清华大学苏州校友会秘书长,现居住于江苏苏州昆山。

       2015年4月,张永的环保科技公司被一家创业板上市企业收购,他正为此奔波忙碌。这条从学生到职员再到公司总经理的转型创业之路,他已经走了20年。

历练:既来之,则安之
       1990年,老家东北的张永从辽宁辽阳石化的辽化高中毕业,顺利考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他的学生时代,正赶上清华学生出国留学的热潮,但张永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划。“大三的时候,我定下了本科毕业就去社会历练的目标,希望之后再伺机创业。”
       客观地评估了自己的能力、兴趣、优势以及家庭的经济情况,张永认为留在国内工作创业会比读研或是出国更加适合自己。他说:“我曾经去江苏江阴华西村社会实践,看到苏南的民营经济如火如荼,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和鼓舞。于是,我组织了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小试牛刀,效果不错,收入颇丰。”在高手如林的清华园,张永谦虚地表示他的成绩并不算出众。但在学业之余,他积极地参与班级和院系的学生会活动,大三当选了系学生会副主席,大四成为系学生会主席。学生会的经历培养了他很强的组织、策划和协调能力,为后来成立公司和做校友会工作都奠定了基础。
       张永回忆道:“对于当时的清华毕业生,进外资企业是读研和出国之外的另一个热门选择。”美国宝洁公司到学校招聘,应聘人数之多和场面之热烈,竞争之激烈,让他至今记忆犹新。毕业之际,台湾长兴化学工业股份公司总部到清华化工系招人,他们计划在中国大陆建厂,希望能有综合条件优秀、又有强烈意愿的优秀毕业生加盟。于是,系里推荐张永去面试,优厚的待遇、全面的训练、国际化的视野和长远的职业发展规划吸引他最终加入长兴。
       1995年7月7日,他正式从学校毕业。第二天,他就奔赴长兴在上海的筹办处报到。这个日子张永记得很清楚,那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也成为他事业的起点。“当时浦东刚开始开发,上海更是全国的商业中心,想接受工作历练并且在将来做点事业,上海是最佳的选择。”
       作为长兴的第一个大陆员工,他参与了长兴在大陆第一个工厂的筹建,从工厂选址、项目设计、项目施工,到设备采购、工厂管理、市场开发,他全程都参与其中,还到台湾接受培训,得到了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一到上海,我们就开始评估土地,准备建造工厂。但是后来因为土地价格、客户距离和公司战略等考量因素,公司决定在上海旁边的昆山建厂。”于是,这一年年底,张永被派到了昆山。刚刚开始开发的昆山,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但是张永坚持了下来。“既来之则安之,而且我还抱着要为清华争光的信念。”
       张永兢兢业业的态度得到了公司的好评。后续几年,公司每年都会从清华化工系招毕业生加盟,还在清华设立了长兴奖学金,并与化工系有一些技术和项目合作。

创业:细分市场,做小巨人
       在参与长兴工厂的筹建过程中,张永发现台湾人受到日本和西方的先进理念影响,对于节能环保非常重视,并愿意花钱投入,这与当时国内企业的观念形成很大的反差。通过实践检验,张永认为,“长兴的理念是正确和先进的,同时我发现,当时国内节能环保领域的供应和配套资源匮乏,很多产品要依靠台湾进口或采购一些国外公司的产品。”
       从那时开始,张永隐约觉得这是一个市场空白点,也是一个机会。“等到国内企业的观念和需求到达一定程度,市场一定巨大。”2002年,长兴已经陆续建起好几个工厂,张永感觉到自己的成长发展缓慢,毅然决定告别老东家,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最初,他开了一家代理销售环保水处理化学品公司。后来,他进入环保领域,成立苏州问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并一直专注至今,他所期待的创业时机终于如愿而至。
       问鼎起步是从水处理药剂做起,第二步介入了水处理工程,第三步则涉足第三方治理,即水处理设施的托管运营。他介绍说:“这三步相辅相成,互为基础。我们之前的优势是以客户为导向,为客户提供一体化、全方位的水处理解决和服务方案。”而现在多了上市公司的资金技术品牌优势,他们有了更大的竞争力。“配合国家重点推行的PPP模式,结合我们在水处理工艺优化方面的经验,大力开拓园区污水处理厂和重点污染企业的第三方治理。”
       经过10多年的摸爬滚打,张永希望借助上市公司更大的资金、技术和品牌平台,借力当下环保产业的巨大发展契机,实现公司更好的发展和成长。他为自己的公司定下了长远目标,那就是成为苏州地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环保公司,工业废水第三方治理和智慧环保领域的领先者。
       现在,国家和学校都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并出台了不少政策。但张永毕业之时,大学生创业观念还比较薄弱,“国家层面也不太鼓励,出来创业往往还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张永的本科同学一半在国内就职,以大化工公司为主,一半在国外生活,而像他这样自己创业的,寥寥无几。张永认为,那时虽然创业者少,但是成功者多,而现在创业者众,成功者寥寥。“我们那时候想创业的人少,主要因为信息不对称,其实商机很多,所以成功的概率似乎也高一些。到了现在这时候,有创业想法的人多了起来,全民创业,信息也开始充分对称,创业成功对于技术、资金、团队、市场等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在大学生创业问题上,张永的态度还是十分冷静。在他的身边,不乏失败的案例,有的是因为团队不和谐散伙,有的是因为技术和价格原因难以适应市场,即便老板是技术天才,也可能因为不是管理专家、缺乏业务开拓能力而创业失败。张永建议说,清华人更应该努力多走实业,走技术路线,“国家当下更需要科技创新,感觉太多优秀的清华毕业生都跑去搞金融投资了。”
       从“不务正业”到创新创业,一路走来,这条道路并不平坦,但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7月,清华长角化工与新材料校友论坛在昆山举办,张永主持了第二个主题对话:关于企业创新发展与校友企业合作。在交流中,几位对话嘉宾谈到:“领域细分并做到最好,才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张勇认为:“想要创业必须要有极强的创新精神,细分市场,做小巨人。”

感恩:“校友是最宝贵的资源”
       创业之初,张永一直面临着或大或小的困难和阻力,无论是资金、团队还是经营管理上的问题都曾经困扰着他,公司甚至一度面临灭顶之灾。他感叹说:“还好挺过来了,十年如一日做一件事,一定能做好,并有可能做到极致和优秀。”
       回忆起这段困境,张永说:“清华同学不缺乏智慧,但勇气似乎缺乏一点,我们理应更加敢于尝试和担当,不用害怕失败或者丢面子。”他的坚持一来是因为自己的信念支撑,要对得起清华的名声,不能轻易被困难和挫折打倒,坚持下来,一定能够柳暗花明;二来是因为校友的支持,从资金上的支持到经营上的指点,校友们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说起母校,张永的言语中充满感激:“清华的品牌和声誉,给了我们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起点,让我们获得了比同龄人更多的重视和更多的机会。清华工科的背景,锻炼了我系统的思维模式,让我管理公司和解决问题,有了清晰的思路和目标。” 2005-2008年,张永又去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读了EMBA,来提升自己的管理修养,并拓宽人脉。
       他现在居住的苏州昆山已经是全国百强县之首,有昆山清华科技园,有分析仪器领域的领先品牌,有清华校友上市的企业天瑞仪器,还有大约将近200名清华毕业生在昆山创业工作生活。2010年,张永牵头组建了清华大学昆山校友会,并任秘书长。2015年,他接任了清华大学苏州校友会秘书长。收购张永公司的上市公司董事长也是清华校友,所以张永说:“校友是清华宝贵的资源,校友之间的帮助、提携和合作,丰富了我的生活,也对我的事业发展有不小的支持。”
       张永说:“做事业第一重要的就是找到好的合伙人,一定要优势互补,并学会沟通,求大同存小异。清华同学往往个人能力突出,但我们必须学会沟通和合作,建立更好的合作精神和大格局。”
       从入学到创业,张永并没有出国的经历,他始终相信:“国家正值发展关键阶段,需要更多清华人学成回来,更好地报效祖国,国家需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