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晓光:幸福让人满足,而意义永恒
屠晓光从清华毕业后走过的路,可以用不断在路上,不断去创业来形容。
毕业之初的他,先是投身传媒事业,在光明日报科技部担任记者,后来又参与创办了IT类杂志《IT经理世界》,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媒体人。“做记者是我在社会上的第一个阶段,从那之后我一直试着用记者的眼光观察和了解社会,这段经历对我的人生影响很大。”屠晓光追忆青葱往昔时感慨道。
2000年后,依靠在传媒行业积累的经验和自身的文理兼修功底,屠晓光投身IT行业,在“用友软件”上市期间担任该公司的市场主管。“能够见证中国最好的软件公司成长,是一件十分有幸的事。”其后屠晓光转身成为营销人,为联通、华硕等大型企业提供营销咨询。如今,他是北京工道风行智能技术公司的管理人员,而这一系列角色转变都源自事业选择的基本原则——兴趣:“我希望更多的去研究这个产业,让中国的健康机器人产业发展得更好。”
而对于这些年的社会角色变换,屠晓光心中有许多感悟。“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思考了很多基础性问题,比如我为了什么上学、为了什么活着。正是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修了中文系的二学位,有了想做记者的念头。我大学的三分之一课余时间在社科图书馆度过,在这里认识了海德格尔、爱因斯坦、萨特、金岳霖、冯友兰、熊十力,开始了自己对哲学的爱好。在我毕业之后,我延续了我的学习和阅读生涯,在清华时我可能没有足够的钱和时间,在毕业后我继续了阅读和学习的习惯。”屠晓光坦言,不断的阅读和学习在他人生的选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屠晓光认为,是清华求学时光教会他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思想,让他能够在人生路上翻越一座又一座山丘。“清华教会了我不畏艰难、教会了我什么是双肩挑。我大学时是校新生运动会乙组的百米冠军、参加过校园歌手大赛赛,创办《清华中文报》、《紫荆报》和清华学通社,那时候课余生活非常丰富,就是那段岁月让我总是想要自己给自己找事情做。工作之后如果生活不够紧张、工作不够饱满,我会觉得很失落。就是这种时不我待的想法让我拥有无限的好奇心,这种性格让我在人生路上一直是一个创业者和一个发现者。”
曾经的道康公司的创始人人,到现在健康机器人领域的探寻者,好奇心驱使着屠晓光不停创造新事物、不停实现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屠晓光认为,作为清华的学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不仅要满足家人的物质需求,更要寻求创造,寻求人的意义所在。“创造本身是有意义的,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不幸福,创造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大部分创造的结果是失败。但当你能拥抱这个过程,你就拥有了意义。”屠晓光在谈及对年轻清华学子的告诫时,语带深情道;“幸福非常容易让人停下来。当你有了房子你就有了短暂的满足,然后再追寻下一个幸福,家庭、孩子等等,你会有一个又一个幸福等待实现。但最终的意义是永恒存在的、那是无解的,它需要人用一生去追寻,让一代代的人不断诠释它的意义。而这也就是我所理解的清华精神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