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智慧:清华,我的精神家园
文/毛智慧



       1990年,我17岁那年,从青海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此后,我在清华园完成了本科、双学位和硕士学位,度过七年难忘的时光。追忆清华岁月,脑海中浮现出的关键词就是:“新水、十食堂、荷塘月色、砂锅饭、西大狂欢、长跑、主楼后厅……”。课堂上老师们总是仔细深入地讲解原理,不厌其烦地推导公式,一丝不苟地作图,高数、画法几何、结构力学这些课程至今记忆犹新;水工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同学们在几年的小暑期里,足迹踏遍了京郊各个基地直至三峡前期枢纽工地;“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召唤每天下午响起,养成的长跑习惯让我多年以后依旧精力充沛,受益匪浅;在读经管双学位时,有幸当面聆听了朱镕基总理参加的建院十周年讲话,朱总理的话:“你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办好一个企业,中国就有希望了!”让所有在场同学热血沸腾,也从此激励了我攻读管理工程硕士学位,投身于改革开放、思想解放、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中国市场经济之中,做企业,做实业。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18年过去了。1997年从清华经管学院毕业后,我进入了联想集团,联想在那年凭借“万元奔腾”攻势在中国PC市场折桂,从此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而我也在联想这个大平台上,从基层销售员做起,不断接受新业务挑战,突破自我的同时业务管理范围也不断扩大,在2006年以联想手机业务优秀业绩表现晋升为联想集团副总裁,并成为2008年的奥运火炬手。此后,不满足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带着梦想,和团队一起联合两家投资公司,共同买下“夏新”品牌,在2009年开始了二次创业;做了几年后,把股份卖掉,2013年团队转身加盟新近IPO上市的东易家居集团,从IT行业跨界民生行业,以互联网思维去做传统产业,希望能够站在时代风口,把握制高点,做好企业。怀揣清华教诲,初心不改,一直在路上。
       回顾毕业这近二十年来的工作历程,我一直在想,是清华给予了我世界观和方法论,并无时无刻不在帮助和引导我前行。
       首先是世界观。追溯往昔那些挥洒青春的岁月,我总是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上个世纪90年代的清华校园。在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宏大历史背景下,清华园中洒满了那种充满激情而纯粹的理想主义光芒,同时在清华人生活的每一处,又呈现着集体主义的实践理性,两者构成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框架,给予我们做人做事的力量。多年后当我和公司的年轻一代谈起我们的生活需要什么时,我告诉他们应该努力将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结合起来,即便是在做着竞争激烈,讲求效率效益的企业工作时,我们还是需要这样的品质。理想主义是彼岸性的,因此理想主义象灯塔一样照耀引领我们,给予我们超越当下的勇气。集体主义是团队协作的根基,在大社会分工下,唯有集体主义方能落地理想,成就事业。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我永远秉持的信念。
       其次是方法论。清华校风是“行胜于言”,在我理解就是要脚踏实地,敏于言,锐于行。在清华七年,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是学习的方法,是“渔”而非“鱼”。因为知识会老化,而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则会受益终身。在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主要推动下,社会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也越来越快。一毕业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学校中学的东西远远不够了,需要学习电子商务,大数据,网络型组织等方方面面的新东西……因此,只有利用在学校中掌握的学习方法去有效及高效地持续学习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进步;还有就是创新,我的体会是只有创新才能真正超越胜出,因为在没有短板的情况下,长指的塑造一定是依靠创新的。比如我在做联想手机业务时一是创新了渠道扁平直供到店的“网格化”策略,在当时行业巨头都在多层分销,高端放货的情况下,极大提高了渠道效率和活力,同时提高了产品性价比;二是在黑白屏转彩屏的技术窗口期,发动“彩屏攻势”,而非采用业界传统的先清库存,再逐步导入新品的方式。第一时间全线产品更新换代,渠道下沉,弯道超车,一举在联想手机业务起航的第三年就超越了其他竞争厂商,成为国产第一品牌。多年的工作实践让我坚信事业建树归根结底的方法就是善于学习和勇于创新。
       作为90级的学生,第一次踏入清华,已是25年前的事情。20多年来,一代来,一代走,清华校园中始终洋溢着勤奋、严谨的学风和心怀天下的责任感。清华母校历经百年,在新时代更加的青春焕发,生气勃勃,能够在这样一所大学里学习,是人生的一种幸运,一种幸福。多年以来,每次回到校园,我始终都能感受到清华就是我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怀几分依依,读书求学清华园;满一腔拳拳,做好企业为清华教诲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