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鹏:那些年,那些事
文/ 金德鹏

金德鹏,电子工程系1990 级。1995 年毕业后在校直读博士,
2000 年留校任教,现在电子工程系通信研究所任研究员,系党委书记。

       转眼之间,毕业已经二十周年了,在清华园里也整整呆了二十五个年头。二十五年过去了,这个园子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精彩的故事,园子也跟着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无数变化。但是,当经历了二十五年的积淀之后,回头再看的时候,总有一些事在我们的记忆中越来越清晰的烙刻在心头,历久而弥新。
      
       第一件事是每天下午四点半大喇叭准时响起,“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去参加体育锻炼,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此时,篮球场、排球场、足球场、跑道以及学校的各条大大小小的道路上,到处都是打球、跑步、锻炼的身影。那是经过三年高中苦读后走进这个园子里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清华人是如此热爱体育锻炼,正如清华人也是如此的热爱学习一样,而这一切的目标又如此简单又宏伟,就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五十年,那是一个多么长远而又宏伟的目标,但是随着在这里工作学习、工作,我见到了很多真正践行着这一目标的清华人,他们中既有我们曾经的师长,在三尺讲台上、在实验室中辛勤耕耘五十余载,虽耄耋之年仍在工作;他们中也有我们的学长,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前行,实践着这个清华给予自己的最简单但却是最远大的目标。        第二件事是很多当时老教师的板书。记得刚入学第一堂微积分课程,张元德老师两手空空的走进教室,拿起粉笔随手就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即使用尺规也不过如此的坐标系和园,一行又一行优美的符号和公式如行云流水般从粉笔尖流淌出来。还有机械制图课的窦墨林老师,总是穿得非常严肃和整齐,用粉笔和直尺在黑板上画出的图形几乎可以和计算机画出的图形媲美。还有西方文学选修课上徐葆耕老师极其漂亮的行书、随机过程课上陆大金老师满黑板的公式。记忆中,老师们讲课中很少看教材,几支粉笔信手拈来就是一堂精彩的课,随着粉笔在黑板上吱吱作响,领着我们的思路、引导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任性遨游。
       第三件事是上自习占座。每当华灯初上,一教、二教、三教、四教、五教和图书馆老馆的座位总是被占得满满当当,全是写作业上自习的同学,以至于稍微去的晚一点就需要在很多教室反复寻找才能找到一个座位。我最喜欢的是当时清华学堂制图教室宽大的制图桌,可以任意摊开很多书而不嫌拥挤,而休息时楼道里木质地板踩上去发出的吱吱扭扭的声音也特别令人难以忘怀。为了找到自己最喜欢的自习室,占座成了每天的必修课,甚至为了占座还发生过同学之间的纠纷。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怀,那是一种对学习真正的热爱,那是哪一天自己没有上自习就觉得自己很吃亏的时代。
       第四件事是每天晚自习后宿舍里的喧嚣。每天晚上十点,教室熄灯,大家回到宿舍。那时没有计算机、没有手机、没有平板,此时的宿舍就成了最热闹的所在。同学们在宿舍间串来串去,有人赶着找明天要交的作业,有人在一起大声聊着感兴趣的话题,有人拿着饭盆找开水泡方便面,有人在一起鼓捣科技小制作,也人挤在活动室看球赛,学生干部们往往在这时开会。这是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刻,也是无数的故事、新闻、小道消息的发源地,喧嚣但快乐,往往会持续到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谈会。
       还有很多很多...
       时代在进步,清华园在变化,新的图书馆、新的教室楼、新的操场、全面信息化和数字化、条件不断改善的宿舍、人手一台计算机、平板和智能手机,今天的条件比二十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但我仍然最怀念二十年前的校园生活,简单而充实、紧张却快乐。